微少的改變

過去三年,我都有機會向中五級同學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(1949-2000),時間只得一小時左右,所以要十分濃縮。為了預備這個講座,我閱讀了幾本關於新中國歷史的書,整理好一份簡報、一份筆記。

今年,我希望加入一些新元素,便根據簡報的內容提出9條問題,要求學生邊聽邊回答,另補充三篇短文,再將簡報講義一併派發給同學。由於派發資料需時,所以一開始我便請同學開始讀補充文章,絕大部分同學都會進入閱讀的狀態,善用等候的零碎時間。(上課的時間真的很寶貴呀!要多把握零碎的時間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)

在講解的過程中,我發現大概有以下幾類同學:

1、一邊翻閱講義,一邊聆聽老師講解,同時在回答問題

2、一直聆聽至尾聲,從不會拿起筆來,但基本上又沒有睡覺

3、埋頭苦幹完成問題紙,希望下課前完成

4、呆坐或睡覺(應該是佔少數)

一口氣講了45分鐘,大約下課前5分鐘,我便停下來,然後請同學完成問題紙,期間我看見同學都在整理答案,又嘗試了解一下同學對剛才所講的內容有多掌握。有同學表示可以自行閱讀講義,不用聆聽老師講解;有同學表示基本上可以自行閱讀,但都需要老師講解。(只要給予同學足夠的資料,基本上真的可以自學得到)

總的來說:

1、老師的講解是重要,消化好的知識能夠短時間傳遞給學生。但是,課堂上的講解往往不能重複太多,未能照顧較慢的同學。所以,有老師會透過上載教學影片,或從互聯網找來更精彩的影片,讓同學能夠自學或者重溫,這就是翻轉課堂的其中一個元素。

2、今年附上一張問題紙,我認為是很有用的,一方面當同學聆聽時會有一個焦點,並且透過回答問題便增加同學思考的機會,比起做筆記變得更有目標。

3、最後,補充資料是要讓延伸同學的學習,也在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,特別是當中能力較高的同學。

改變從今天開始,或者微少的調節,經已能夠帶來不一樣的結果。

劉振華

匯基書院(東九龍)

Leave a Reply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