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來漸漸愛上跑步,當中有不少跟教學相關的反思:
1、我師傳分享自己跑步App的紀錄,已有過千公里的跑步里數,而我呢?只有40公里!然後他說長跑是要日積月累、沒有捷徑,緊記要一步一步向前跑,慢慢就會掌握到箇中的技巧!還記得之前因未能達致張輝誠老師所講的教學效果而感到沮喪,現在想起來,張老師不也是用十多年時間累積自己的教學里數?過程中同樣沒有捷徑。現在談的電子學習、學思達,老師都要花時間去摸索、實戰,千萬不要以為有捷徑。
2、我師傳分享過跑馬拉松的經歷,他說比賽一開始很多人便開始拚命跑,你會發現不斷有人超越自己,怎麼辦?不少人便不自覺地起步追,結果便破壞原來的計劃,表現大受影響。所以,首先是要明白長跑是先慢後快,其次是要清楚自己的能力。不少人看過學思達的課堂,都會擔心如何趕教學進度,然而張老師經常提到「教完」跟「學完」是沒有直接關係,而且學思達一開始的進度是相對較慢,但學生經訓練後卻越讀越快,學習進度最終都不成問題哦!所以,老師必須明白先慢後快這個情況,其次是清楚自己在課堂上所做的是甚麼一回事,不要受身邊的人影響自己。
3、跑步這項運動很特別,過程中十分需要了解身體的變化,並且作出相應的調節,才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。舉例說跑的時候發現有橫隔膜痛、腳痛等問題,你便要即時減慢速度,慢慢你又發現自己可以正常跑了,原來痛跟受傷是不同哦,痛是短暫、傷是不會因時間過去而停止,所以你必須要清楚自己的狀況,並作出相應的調節。同樣,老師都要敏銳自己所教的每一節課,學生的表現、老師的反應都可以很不一樣,如誤以為一切都是永恆不變,那便大大影響學習效果。所以,張老師提到觀課不是單單看學生如何學習,也要看老師如何反應。
4、我開始留意身邊的同事有否跑步,不單有,而且也很有熱誠,於是我便開了一個「長跑長有」的群組,組內幾位同事共識只分享跟跑步相關的內容,不論是跑步裝備、跑步路線、跑步心得,甚至各人都報上每次的跑步紀錄,然後由其中一位同事負責整理成一個檔案,現在更一起報名參加比賽,面前還想動員學生一起參加,漸漸成為一種氣氛,互相感染。我在想這是甚麼原因呢?或許跑步已是一個潮流,很多人都會試下,然而更重要的是一班志同道合的人彼此鼓勵、分享心得,然後看見有進展、成果。回想實踐學思達至今,其實都沒有刻意宣傳,只是主動分享、甚至開放課堂,有興趣的老師走在一起便交流一下如何設計題目、分組、平板電腦如何配合、學生的表現等,慢慢便成為一種風氣,甚至感染一個又一個老師加入,我的太太、牧師朋友都會主動試試學思達,然後又分享下當中的感受。